自2015年“排放门”后,奥迪未彻底摆脱其负面影响,在全球汽车销量不景气的情况下,使得其电动化转型面临巨大压力。根据大众集团旗下汽车品牌奥迪11月27日宣布的“裁员计划”,这一次将为公司节省数十亿欧元,从而用于转向电动汽车的生产。
显然,向电动化转型的投资是巨大的。财务数据显示, 2018年奥迪品牌营业收入为592.48亿欧元,相对于2017年的597.89亿欧元有小幅下滑。扣除特殊项目支出前的营业利润为47.05亿欧元,比2017年的50.58亿欧元有6.97%的下滑。且2018财年其营业回报率为7.9%,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8年奥迪品牌全球交付量为181.25万辆,同比下降3.5%,基本而言,奥迪并没有达到此前的盈利预期目标。奥迪也曾表示,去年因在E-Tron等电动车型上的支出增加,导致其销售回报率从7.8%降至6%。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分析认为,奥迪在电动化发展方面起步较晚,其优势并不明显。以BBA三家为例,2016年奥迪、奔驰、宝马几乎在同一时间锁定“电动化”战略。彼时,奔驰公布未来战略“CASE”,在2022年之前,奔驰将推出超过50款电动车,其中纯电动车型达10款。同样,宝马内部孵化了面向未来竞争的发展战略“ACES”,将在2023年推出25款电动车,其中纯电动车型将达到12款。而按照当时大众集团“携手共进――2025战略”,奥迪将在2025年之前推出30余款电动车,其中纯电动车型为20款。
更重要的是,作为全球新能源最大的市场,奥迪在中国的电动车产能布局也并不那么明确,而奔驰与宝马早已在华着手布局。2017年,戴姆勒就与北汽集团签署电动车合作框架协议,于2020年开始生产奔驰品牌纯电动汽车。作为落地,2018年5月,北京奔驰战略重组项目落户北京顺义,按照此前的规划,北京奔驰新能源工厂将于2019年年底投产,未来将生产奔驰新能源汽车产品。2018年10月,宝马对外宣称投资30亿欧元对大东、铁西两大工厂进行升级,其中升级之后的铁西工厂将拥有电动车型生产能力。
虽然,身不由己,但是无论是在电动化战略上,还是在华的电动车产能上,奥迪显然有些落后了。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有可以期待的地方。今年11月8日,上汽大众新能源工厂正式落成,预计将于2020年10月正式投产,并生产大众、奥迪等多个品牌的全新一代纯电动车型。这其中,“生产奥迪纯电动车型”的信息意味着“上汽奥迪”项目落地的时间或许越来越近了。近日的广州车展上,奥迪中国总裁武佳碧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与比亚迪进行对话,但是不能透露细节”。业内认为,寻求与本土电池供应商的合作,也表明了奥迪对中国市场电气化战略落地发展的决心。
毫无疑问,全球汽车产业已经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眼下,奥迪必须切准目标市场来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矩阵,针对不同的市场趋势来调整产销计划和车型布局。更重要的是,加强与优势企业的有效联动合作,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业绩波动合理区间稳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