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着市场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面临着更为开放的竞争环境,实现从政策引导逐渐转向市场引导。在过去的2019年,国内执行十年之久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开始“退坡”,“动力电池白名单”亦被废除。而此前,2018年国家发改委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力求通过5年过渡期,取消汽车行业全部限制。
政策的放开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诱惑,让众多外资企业在2019年加速自身在华的电气化进程:整车方面,特斯拉Model 3国产、国产奔驰EQC上市,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落成……核心部件方面,松下、LG等动力电池巨头在华布局投建亦在积极推进中。进入2020年,外资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势必进一步加大,由此,一场中外企业之间的新能源攻守之战一触即发,而国内新能源行业亦将迎来新的竞争格局。
自主抢占先机,能否守住阵地?
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用户,也是从政策上发力新能源汽车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国家政策红利的扶持和引导下,除了传统自主车企加大投入外,新兴企业亦不断涌现。而它们之中,有一批优秀者已经脱颖而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
从2019年销量数据来看,传统车企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凭借219,353辆的销量继续稳居国内新能源头把交椅;北汽新能源以150,601辆紧随其后,且连续7年成为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广汽新能源2019年异军突起,同比增长109.5%,目标在2025年进入国内新能源前三。而造车新势力中,蔚来2019年累计交付20,565辆,位居新造车企业之首;威马汽车次之,全年交付16,876台;小鹏汽车累计年销量16,608辆。
而在技术方面,面对“电池、电机、电控”新三大件板块,国内车企亦逐渐搭建起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架构,诞生了诸如比亚迪e平台、广汽新能源GEP平台等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造车新势力企业更是将电气化、智能互联化创新技术作为突围重点,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市场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核心优势之一的续航里程方面,目前主流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已经基本突破500km+,在未来的竞争中奠定了其中一大优势。
因此,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较早投入占得先机为其积累了迎接市场竞争的资本。尽管竞争压力较大,但现在的自主品牌不再是20年前的“学生”时代,通过技术方面的沉淀以及庞大市场的支持,已然斗志昂扬,雄心勃勃,寄希望在新能源方面能“弯道超车”,提升品牌形象。不过,要守得住一方市场,自主品牌尚需进一步打牢根基,主动走出政策扶持的温室区,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打造。
外资后续发力,会否抢占高点?
相对而言,外资企业在新能源电气化的进度相对较为迟缓,不过随着全球电气化浪潮的进度加快,2019年,各大车企开始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加速推进。当中,国产奔驰EQC上市,大众新能源工厂落成,而特斯拉的国产化及降价举措,更让业界惊呼“狼来了”。
从销量来看,虽然与自主品牌头部企业尚有一定距离,但在新能源车市整体下滑境况下不少外资品牌却呈现逆势高增长,如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35,802辆,同比增长高达1837.3%;华晨宝马新能源销量30,277辆,同比上升47.3%;东风日产销售13,469辆,同比提升236.4%。
此外,近年来外资品牌纷纷宣布其在华新能源规划,如大众计划2020年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矩阵推出10款车型。丰田品牌将于2020年首次引进丰田自主研发量产型EV车型,至2025年,计划在华所有车型都将配备电动款,并规划在2030年实现新能源车型销量大于纯燃油车型。特斯拉在年初交付国产Model 3的同时,也宣布启动Model Y项目。此外,包括现代、PSA、福特、通用、本田、奔驰、宝马、奥迪等都已经提出了具体的新能源车计划。
由此来看,外资虽然发力较晚,但却来势汹汹。不过,面对已然形成市场优势的传统自主品牌以及体验服务至上的新造车势力,能否像燃油车时代一样快速抢占制高点,尚待论定。
动力电池间的内外争霸
说完车企,再来看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2015年3月,国家工信部制定并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符合这份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录,被业内称为“动力电池白名单”。于是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主的国产动力电池企业脱颖而出。尤其是宁德时代,成功挤下了松下、比亚迪,成为2017年至今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
然而随着2019年动力电池“白名单”正式废除,三星、松下、LG化学等日韩先进动力电池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进一步加快。其实在此之前,这些外资行业巨头亦从未放弃过对这块“蛋糕”市场的投入。据了解,松下2017年就在中国合资建造苏州动力电池工厂,2018年又计划在江阴合资建设产能达3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LG化学电池项目2018年签约落户南京,2019年底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年产能10GWh,预计在2023年达到32GWh。SKI曾于2018年宣布在江苏常州建造产能7.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同年10月,又宣布追加投资25亿元,为动力电池工厂配套隔膜生产线。而三星SDI 2018年底重启了已经暂停两年的西安动力电池工厂二期项目。
无疑,中国市场已经再次成为了日韩动力电池厂商梦寐以求的争夺对象,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秋利对盖世汽车表示,随着国家释放信号鼓励外资动力电池企业在中国投资,未来两年内,中外龙头企业间的竞争必然加剧。
市场竞争加剧 由对抗到牵手并行
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下,或没有绝对的“敌人”。近年来,我们看到在新能源领域中外企业的合作亦愈加频繁,如宝马与长城汽车合资合作的“光束汽车”项目,吉利奔驰携手打造的smart电气化项目等等。对于车企而言,合作资源互通,一方面可以弥补自身技术和市场短板,提升竞争力,快速抢占布局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研发及前期的市场拓展投入,缓解资金压力。
因此,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较量。在此境况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迎来新的转型变革期,对于企业而言,挑战重重,不过,机遇并行。